热搜:

弘扬建筑文化 提升设计品位

信息来源:中国建设报      发布日期:2017-12-18      浏览次数:1325次
   “设计的本质是创新。工程勘察设计在工程建设中起到灵魂和先导作用,直接影响到建筑的品质。”12月8日,在福州举办的2017年度全国勘察设计行业创新创优大会上,中国勘察设计协会理事长施设指出,只有不断提升工程勘察设计创新、创优水平,才能让中华优秀建筑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发展。

    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创新硕果累累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重要的指导性文件,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和“适用、经济、绿色、美观”建筑方针,对我国工程勘察设计行业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广大勘察设计企业和工作者积极响应,在全行业形成了共识,主动践行新的发展理念和建筑方针,积极开展工程勘察设计创新创优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时期建筑设计理念,涌现出一大批优秀项目,硕果累累。

    本次大会上,业界专家围绕“弘扬建筑文化、提升设计品质、彰显设计价值”的主题分享了自己的创新创优心得。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院院长何镜堂的“两观三性”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梅洪元的“平凡、原真、多维”的设计态度等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为鼓励创新创优、发挥优秀项目的示范作用,在福州城市规划展示馆举办的“全国优秀建筑设计展示交流会”与大会同期开幕。交流会采用展板、模型、视频等方式,集中展示了2017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建筑工程类一等奖作品和福建省内获奖的一等奖作品。交流会向社会免费开放,以引导社会公众关注建筑创作、倡导积极健康的建筑评论环境、树立建筑文化自信。

    施设指出,近年来,建筑设计在注重建筑本身美观和功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建筑与环境的融合,更加关注节能、环保,走绿色发展之路,提升了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但本届勘察设计行业评优活动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其中,传统建筑文化体现得不够充分,地域性、时代性建筑文化元素展现不突出等问题比较突出。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传承、BIM等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亟待加强创新。

    探索中国特色建筑创作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各行各业突飞猛进,中国的城市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城市建筑贪大、媚洋、求怪等乱象层出不穷。在何镜堂看来,这是典型的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面对正处于激变中的当今中国,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创作之路尤为重要。

    “任何文化的发展都建立在对原有文化继承的基础上,如果离开传统、断绝血脉,就会迷失方向、丧失根本。没有传统的文化是没有根本的文化,不善于继承就没有创新的基础。离开创新,就会缺乏继承的动力、陷入保守和复古。”何镜堂强调,推动文化发展的基础是继承、关键是创新。

    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同时也基于对建筑本体、融合环境、彰显文化和永续发展等多维度的综合考虑,何镜堂认为,建筑设计要重视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是一个整体概念。地域是建筑赖以生存的根基,文化是建筑的内涵和品位,时代则是体现建筑的精神和发展。一个合乎逻辑的设计构思过程,常常是从地域中挖掘有益的‘基因’作为设计的依据,从文化的层面深化和提升,与现代的科技和观念相结合,并从空间的整体观和时间的可持续观加以把握,然后创作出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

    回顾和总结多年来的创作实践,梅洪元也强调建筑设计的地域性并提炼出“平凡、原真、多维”三个关键词,这也是其团队一直以来秉持的设计态度。平凡,即关注现实、回归自然,强调创作要与民众的现实生活与精神诉求紧密结合,真实展现建筑原生于环境的逻辑之美,避免浮夸、浮华、浮躁高大上倾向。原真,即倡导共融、开放、和谐的环境意识,强调从环境友好、人文关怀的角度建构环境、建筑与人的关系,塑造反映社会发展、体现时代精神的建筑形象与场所空间。多维,即采用多种设计技术和方法来进行创作。他说:“回归平凡的态度、追求原真的品质、探索多维的表达,是面对新时代建筑转型的主动应答,是伴随未来城市化进程的理性坚守。”

    让中国现代建筑走向世界

    如何创作出具有当代意义的中国建筑?如何让中国现代建筑走向世界?对于这些问题,不同建筑师有着不同的感悟。

    “一个最成功的建筑要从传统中吸取与当代生活仍然相适应的部分,服务于当前的需求,并根据当下的表现映射出建筑的未来。”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执行总建筑师邵韦平的建筑设计理念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有异曲同工之处。“建筑设计要尊重科学规律,注重设计的开放性、多样性。建筑设计必须考量建筑与环境的相对关系,让建筑与环境产生对话,并对环境开放、对城市开放、对人开放。建筑还要向自然学习,用更丰富的设计创意和方法去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建筑。”同时,他认为,还要将新兴的科学技术融入到现代建筑设计中。“数字信息技术为建筑设计的精确性创造了条件,精细的设备和精确的制造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从而提升建筑设计的整体水平。”

    现代建筑产品日益多样化,空间的多变、表皮造型的复杂,加之业主对设计方案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设计手段已难以满足需求。在建筑设计中应用BIM等数字技术因能实现精确性的设计表达、各专业的协调设计、建筑品质的提高,已成为建筑设计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丁洁民指出,数字化技术正在引领设计思想和方法的变革。“数字化设计技术将更多工作交给机器,让设计师更加专注于设计目标本身,减少重复性劳动。同时,降低了个性化产品的设计与制造成本,让建筑向个性化定制迈进。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数字化设计技术还将从执行端向决策端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