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上海发展的根脉,位于黄浦江畔的老城厢地区无疑是“城市摇篮”。在这片饱含历史文化积淀的土地上,涵盖了代表上海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众多地标。
近年来,上海老城厢的所在地——黄浦区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和模式,告别大拆大建,以多种方式从严保护城市发展的历史文脉。
以“留”为主,保护“城市摇篮”
最近,上海黄浦江外滩沿线的和平饭店、中国银行大楼等7座老建筑宣布统一对外开放。游客可在网上登记,预约免费参观。
作为上海本地文化的重要“摇篮”,黄浦区共有优秀历史建筑289处,占全市比重达26%;不可移动文物共539个;历史文化风貌区4处,总面积达到581.3公顷、占全区陆域面积的31%。
“十三五”规划实施期间,上海市确立了城市有机更新、以保留保护为主的全新思路,在旧城改造中从原先的“拆、改、留并举,以拆为主”,转变为“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黄浦区作为“城市摇篮”,特别强调传承城市历史文脉、留住城市记忆、保护好上海老建筑和风貌区。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研究员薛理勇说道,只有创新思路才能保护好“城市摇篮”。上海实现了历史风貌保护与改善民生的有机结合、历史建筑保护保留与旧房改造的有机衔接。
存续“光影”,铭记建筑的“人情味”
凌晨4时,90后青年摄影家范子豪和朋友登上黄浦江畔的一栋高楼,准备拍摄晨曦中的上海。近日,他在上海举办了个人摄影展,展出的作品大部分与上海的地标、天际线、街角等有关。
2015年,在拍摄位于黄浦区济南路的经典石库门建筑——逸庐时,范子豪被这栋有着“石库门之最”美誉的建筑和里边的人所打动。“我从出生起就住在楼房里,对石库门并不熟知。拍摄这些老建筑让我了解到,看似老旧的石库门其实设计很人性化。”范子豪说。
在摄影爱好者及社会各界的关爱下,今年年初,根据量身定制的方案,逸庐开始接受更加全面的“体检”和保护。
黄浦区还提出了“老城厢地理再发现”的概念,计划吸引全国各地的摄影爱好者,对上海老城厢历史风貌做一次摄影梳理工作,并开展相关的摄影大赛和摄影展。
复兴老城厢文化,助推城市“蝶变”
对历史文脉的保护要探索多元路径。专家认为,上海的老城厢文化已经迎来了迈向复兴的大好时机。
“十三五”期间,上海市黄浦区将重点推进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等区域性保留保护项目,预计将对20万平方米的历史风貌建筑予以保护。在资金方面,政府设立保留保护专项资金,并探索拓宽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共同参与。
把上海老城厢的历史文脉保护好体现了一种文化自信。以摄影大赛为例,将从历史、人文、城市变迁等多个维度征集作品,全方位记录并呈现上海老城厢的文化复兴之路。
“一座城市的建筑及其影像资料可以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人群的交流。不少外国朋友看了我拍摄的上海景观照片,都希望能到中国走走看看。”范子豪自豪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