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架桥两侧的杂乱无章的广告牌被各色花卉绿植代替;与将要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的国家会展中心相邻的小涞港水面清澈,河岸绿树成荫……初秋的申城,这样的怡人美景随处可见。
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在进博会的带动下,上海城市管理水平再次实现“撑杆跳”,“靓丽”容颜升级。上海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党组书记、局长徐志虎表示,进博会是锻炼城管执法队伍、检验城管执法能力的重要窗口,是改善城市环境面貌、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的重要契机,同时还是提升市民群众获得感、展示城管执法新形象的重要舞台。“我们已进入一呼百应的临战状态,完全能够达到办会执法保障的工作要求。”他满怀自信地说。
多方提升全力“备考”
盛会如大考,首先考的是队伍建设,经过分类管理改革、强化队伍培训、加强队伍凝聚力建设等,上海城管执法队伍成了进博会城市环境保障工作的主力军。徐志虎介绍说,近年来,上海城管执法队伍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有效激发,整体素质不断提升。如今,每年8000余人次轮训,让全系统“比学赶超”氛围浓厚。
盛会如大考,再考比效率。上海城管执法系统在备战进博会执法保障过程中频下“先手棋”,率先在全市成立进博会执法保障指挥部,抽调7名干部队员进驻一线,采取现场办公的方式,提升工作效率。自2018年4月始,指挥部每月召开一次现场工作推进会,现场研究解决户外广告、占道亭棚、违法建筑治理等问题,实地督促检查、推动进博会执法整治进程。
盛会如大考,最终考“全面”,既要擦亮“窗口”,又要扫净“全屋”。在全力备战进博会重点核心区域执法保障的同时,上海“面上”执法管控有序推进。截至9月上旬,全市共出动城管执法人员逾150万人次,巡查道路、景观区域、商业街区、建设工地等逾100万人次;教育劝阻相对人90余万人次,开展联合执法整治行动8000余次,依法查处各类违法违规案件8万余起。
创新工作方式迎“大考”
“进博会核心区域店面摊位高峰期有上万个,整治后存量仍有半数多,如何搭建好平台、运用新机制新办法把存量问题彻底解决,是这次办会对我们的考验,更是一个良机。”徐志虎表示。
在虹桥商务区公共事务大厦的一间临时办公室的墙上,张贴着进博会市容环境问题清单大图表和清单销项进度图。图表详细标注了案件编号、所属辖区和地址、问题描述、整改进度等内容。这些问题由第三方测评机构耗时10多天排查而出,经相关管理方确认后形成编号提交,再由各相关辖区和部门认领。“问题经过摸排、核实、整治、销项环节,从发现到收回真正做到了闭环管理。”进博会城管执法保障指挥部工作组组长郁振华介绍说,问题整改效果最终以实景图片对比为准。目前,在每月现场推进会、区际接合部城管执法长效管理框架协议、驻场工作组督促等举措的推动下,第一批问题清单已初步完成,解决问题的进度较以往更快、更高效。
“进博会核心区是我们着力打造的城管执法示范区,希望能起到‘试验田’的作用。”徐志虎表示,进博会核心区模式为今后全市城管执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一是问题清单内和清单外结合,注重问题清单但不拘泥于清单,主动发现巡查,强化动态问题管控;二是不避重就轻,做到全覆盖、全过程、全天候;三是静态与动态整治相结合;四是集中整治与长效常态结合,进一步固化、延续成果。
留住“东风”继续提升
在进博会举办倒计时50天之际,上海社会科学院对1000位18周岁以上的上海市民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对进博会顺利召开充满信心,在知晓进博会的受访者中,表示“非常有信心”的超过六成,受访者对进博会的信心指数达4.58分,接近“非常有信心”(5分)。
受访者信心满满的背后,是他们对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的肯定和认可。在整合执法管理资源、加大联合执法管理力度等举措的推进下,全市齐心协力,围绕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的一流目标办会,一些城市管理“老大难”问题被破解——延安西路、虹中路口处两块大型广告设施被拆除,消除了多年未能清理的“视觉污染”。
徐志虎表示,上海城管执法系统将从三方面入手,留住进博会保障期间形成的机制“东风”:一是落实“人防+技防”措施,构建全天候、全方位执法管控体系;二是推行“管理+执法”手段,构建无缝衔接执法管控联动协作机制;三是创新“体制+机制”模式,不断增强街面执法管控工作效能。
多管齐下,上海城管执法系统远程指挥、实时监控、快速反应和高效处置的能力进一步提高;通过会同管理部门逐步建立违法行为数据库、推行销项式执法整治行动,上海将用1~2年的时间从根本上消除存量违法行为;依法加大综合惩戒力度,对情节严重、拒不自行整改的当事人,除依法处罚外,拟采取录入本市信用平台等方式实施惩戒;对涉及公共安全、破坏环境等违法违规行为,建立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依法追究当事人刑事责任。同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积极开展联合执法,消除执法管控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