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发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为路径,实现城市的长期繁荣和可持续发展,这样的城市就是‘翡翠城市’。”在近日举办的“面向中国智慧绿色发展论坛”上,联合国城市规划专家顾问小组首席专家彼得·卡尔索普表示,“当前,世界很多城市都面临着经济、生态和社会等层面的严重危机,而造成危机的主要原因是,无序的城市发展造成了过量的碳排放、能源消耗、交通拥堵、经济冲击和社会秩序混乱等问题。当前的发展模式如果不加以控制,将对全球气候产生严重影响,会波及每个人的生活。‘翡翠城市’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实现城市经济、生态、人文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保护好了生态,使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有机的一部分,这样的城市肯定更有价值。”
“翡翠城市”建设坚持十项原则
卡尔索普多年来致力于绿色建筑的研究,于1983年成立事务所,协助政府及私营部门塑造新型城市形态。作为新城市主义创始人,其提出了TOD(以公交为导向开发)的城市建设理念,并主持参与洛杉矶、波特兰及芝加哥区域规划项目。2010年,卡尔索普事务所开始在中国参与规划项目,先后在昆明、重庆、济南等城市完成多个区域规划项目。
卡尔索普在总结各国城市建设的经验后,提出了“翡翠城市”的理念,其核心内容包括:公共交通应成为首选交通方式,将人口集中在公共交通周边,开发适宜步行的混合用途街区;创建功能混合社区和片区,缩短出行距离;建设密集街道网络,打造人性化尺度的街区,优化步行、骑行和机动车交通流;发展绿色建筑,减少建成环境对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发展可持续基础设施,通过开发可再生能源、推广资源回收再利用、提高公共基础设施的效率等手段,减少能源消耗、用水量和垃圾数量。“翡翠城市”建设坚持“划定城市增长边界、公共交通导向开发、小汽车控制、绿色建筑、可持续基础设施”等十项原则,助力城市绿色发展。他强调说:“这些原则的宗旨在于打造绿色、健康、经济繁荣的城市,有效地解决城市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划定城市增长边界,实现节约型发展
卡尔索普说:“预计到2030年,中国城市人口还会大幅度增长。面对快速的发展和城市人口高密度,应采取以公共交通为导向,适宜步行的、功能混合且紧凑的城市发展模式。”他提出的十项原则之首即是城市增长边界的划定,创建紧凑型城市形态。即在汽车发展的时候,留有足够的公共空间,让城市实现节约型的发展,遏制茂密级的蔓延。
“数字化经济时代的到来,为我们提供的是将工作空间和生活空间重新融合的机遇。无论城市或郊区,工作空间都可以很好地融入生活空间,成为适宜步行的社区的一部分。”卡尔索普表示,城市应该控制私家车的使用,并增加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模式。谈及TOD在美国的发展情况,他表示,在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为城市带来改变的成效上,美国的波特兰是较好的例证之一。从上世纪90年代起,波特兰从依赖汽车转向适于步行和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高速公路和停车场被改成了公园和广场,新的高速公路变为公交路线,住宅区被建成混合用途的社区,人均驾驶里程数逐年下降。其效果是,波特兰的经济迅速繁荣,城市打破了对汽车的依赖,变得更具活力。
坚持内填式发展,强调生态保护
“翡翠城市”建设的十项原则中还包括内填式发展,强调生态保护。卡尔索普强调不光要保护绿地,也要保护农业,保护历史与文化的资源。他认为,目前很多城市需要进行再开发,首先应当向内看,看内填式发展有没有潜力可挖掘,重新开发后再考虑是不是用新地做蔓延发展。此模式应当在市中心就业岗位附近建住宅,让人们能够重新回到城市中心生活,促进职住平衡,而非另建一个新城,让人们在新城居住,在市中心上班。
为此,应建设密集街道网络,打造小街区。卡尔索普提出,在设计城市的时候应当让街道不超过40米宽,好的城市街道不必非常宽广,但应当具备以人为本的尺度,使其仍然起到动脉的作用。“空间步行是一个城市精髓所在”,街道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具备其自己的社交体系,城市应当是有利于人们步行的、良好的公共空间。此外,需对交通进行管控,形成建筑之间的院落,容纳合理的人群。社区的可步行性不仅形成了更亲密的社交网络,还可以带来更大的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例如,重庆悦来生态城以“小街区、密路网”提升了街区的活力。悦来生态城结合自然特色,采用了小街区、密路网的开发模式,围绕轨道站前椭圆广场建立门户场所,打造适宜步行的混合利用社区,从而与开放空间、市政服务设施以及公交设施保持着顺畅联系,创造了便捷、多元的城市空间。
坚持“混合利用”,实现最优平衡
卡尔索普提出,应坚持混合利用原则,实现最优平衡。所谓的“混合利用”包括土地使用,还包括收入群体、年龄群体的混合。实际操作层面,不仅是把住房和购物放在一起,还应当关照人口的多元化,倡导节能的生活方式,形成“绿色”的城市形态。
“混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如果以标准发电厂输送电能,那么送到家庭中的每一瓦特电能中,会有2/3以余热形式损失。但是,小而分散的热电联产系统,结合地区供热和冷气系统,可收集发电机以及工业建筑的余热,并重新利用,就不会产生这么多损耗。热电联产发电厂邻近紧凑的社区和商业中心,将收集到的热量通过地下管道输送到千家万户。这样的高效率离不开城市开发的聚集以及土地的混合利用。
“中国有许多城市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绿色科技与清洁能源的应用能否很好地见效,取决于是否真正做到节能,这关乎人们的基本生活方式和城市形态。”卡尔索普表示,城市越多元、越混合,就越有活力,经济也会更加有活力。中国的城市有很多好的元素,包括城市非常紧凑,城市开发的强度比较大。如果把这些元素很好地利用在一起,将会造福于民。
他表示,应倡导绿色节能,采用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落实最佳实践,减少建成环境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更加有利于居民健康。发展可持续基础设施,加强区域节能与区域可再生能源系统、区域节水和水管理系统、区域垃圾管理系统的建设,让城市更“绿色”、人们的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