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远在天边,而是你明明就在眼皮底下,我却看不到你。
别误会,这里说的不是“爱情”,而是地下管网。
可不是么?像电缆、雨污
管道、自来水管道、燃气管道、热力管线……这些如蜘蛛网般盘根错节,关乎市民生活甚至人身安全的城市“生命网”,明明每天就猫在地底下倾听着我们匆匆而过的脚步声,可我们就是看不到它们的踪影。
其实,市民看不到这些管线倒无所谓,但是如果施工单位和管理部门看不到,那就危险了——心里没数,胡乱一铲子挖下去,那准“摊上大事”。
再者,万一某条管线突发故障,抢修时也得清楚周围管线的布局走向,才能不“伤及无辜”,又好又快地解决问题。
值得高兴的是,随着通州在全市首个开展地下管线数字化系统建设,如今,一期工程中总长约3100公里的神秘地下管网,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三维立体地图,由此变得“透明”。
目前,通州又启动了该项目二期建设,将于今年底实现整个通州新城155平方公里范围地下管线数字化。
项目一期已建完
普查城市部件10万个
此次项目建设,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地下管线和部件数据档案数据库;二是建立地下管线和城市部件管理应用系统;三是建立通州区城市公共设施管理监督指挥体系。
项目一期建设范围为东至东六环,西至朝阳交界,北至通燕高速,南至内环路,面积约50平方公里。数据普查内容包括:给水、排水、燃气、电力、通信、电视、热力、综合管沟,以及探测范围内的其它类地下管线和附属设施,还有城市部件、三维实景等数据。
“这 些管线涉及30多家单位,为多头管理。我们通过加强统筹协调,在原有图纸基础上,一条一条地进行了实地勘测,应该说精度还是比较高的。”市政设施事务中心 负责人介绍说,此次项目建设,通过整理各专业部门管线数据,在现有数据基础上进行核实、确权,共完成地下管线探测总长度约3100公里,普查城市部件约 10万个。
“依托这些探测和普查数据,我们建立了全区统一的地下管线基础数据库,为通州的城市规划、建设、养护等方面提供了数据支 持。”该负责人介绍说,在此基础上,为 了更好地让这些数据安全有效地得以利用,他们结合管理需要,开发了信息化应用系统,该系统可为规划审批、日常占掘 路施工、地下管线隐患消除、突发事故应急 响应等方面提供数据参考和服务;此外,还能帮助区政府科学制定城市设施年度计划和远期规划。
看图知管线位置
确保安全施工
“有 了地下管线信息化系统,首先保证的就是施工安全。”据该负责人介绍,拿着三维地图,施工人员就能知道地下管线的具体分布,从而在施工中避开现有管线。 同 时,一旦遇到管线泄漏等突发事件,维修人员也能根据图纸,尽快制定科学抢修方案并加以实施,可有效避免在抢修中对其它管线造成伤害,防止发生二次事 故。
据了解,为方便地下管线数据及时得以共享和应用,在管理机制上,区市政设施事务中心建立了数据共享规范和审批流程,要求申请使用 数据单位签订保密协议并确保 施工安全,并加强数据出图前的复核工作。同时,还建立了管线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安排专业人员值守,随时提供技术支持,以保障 需要数据支持时,人员、设备第 一时间到位。“我们的地下管线图纸,可以用A4纸打印出来,应用起来非常方便。”该负责人说。
年底新城全覆盖
数据将实时更新
记者了解到,为进一步扩大管理范围,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2014年,通州又启动了该项目二期工程,计划于今年底完成整个通州新城155平方公里范围的地下管线数字化建设,并对全区范围内的长输管线实现数字化管理。
同 时,为了确保地下管线的准确性和安全使用,通州将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对地下管线数据进行第三方质检,全部数据必须经过第三方质检通过后,方可正常使 用。 此外,还将建立城市地下管线长效管理和动态更新机制,及时归档城市地下管线竣工验收资料,保障地下管线基础信息数据库及时更新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