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当前位置:业务交流 >> 数字档案馆(业务) >> 正文

光影声色:数字重建北京城市记忆

信息来源:中国档案资讯网      发布日期:2015-12-16      浏览次数:3318次

梁继红在论坛上发言 王雪莲 摄

    北京是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和850多年建都史的文化古都。那斑驳的城垣、巍峨的宫殿、泛黄的古籍、精美的画卷,以及现代生活中的传统礼仪习惯与文人学 者关于北京的各种体裁艺术作品与著作,都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信息时代,利用新的技术整合、阐释与再现不同体裁和媒介的记忆资源,在一个“虚”的数 字世界里,人们可以感知到这座城市“实”的光影声色,领略到其独特的韵味。这是当下北京城市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也是学术界的理论与实践课题。

    “ ‘北京记忆’——北京文化资源大型数字平台”(以下简称“北京记忆”)是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北京研究中心主任冯惠玲教授于2013年开始主持的北京市哲学社 会科学规划办特别委托项目。项目从人文与艺术的审美视角出发,综合运用多种现代信息技术,包括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移动通信技术、 ISLI/MPR复合数字出版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3D技术,通过对文化资源的选择、诠释和再现,面向公众构建可视化展示与互动平台,构建 信息时代的北京城市记忆。

    项目架构与进展

    “北京记忆”项目由“两站一库”构成。“两站”即前台自建网站与“我的北京记忆”互动网站,“一库”即后台数字资源库。“两站一库”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各具特点、功能和建设方式。

    前台自建网站是由北京历史文化专家领衔、按照一定的题目要求和脉络精选基础资源,编写和制作衍生文化产品(包括散文体裁的前言与结语),精准阐释文化,在经 过设计的网页中整合包含文字符号、静态图片、有声语言、活动影像、虚拟场景等多维的记忆媒介,数字化再现北京声色光影。它的基本特点是专家领衔、专题架构 和专精展示。

    “我的北京记忆”互动网站是为北京居民、海内外北京文化爱好者搭建的一个互动交流平台。它的基本特点是众筹资源、众创空间和众享文化。

    后台数字资源库由基础资源及其衍生资源构成。所谓基础资源,包括现有的档案、图书、期刊文章、实物资料,音频、视频等不同类型的北京历史文化资源,以及课题 组利用拍照、录音、录像等手段制作形成的关于某一题目的记录资料。衍生资源,是指课题组围绕基础资源编写的摘要和大事记等参考资料,以及为古文献所做注 释,综合利用现代技术讲述故事、复原场景和动画再现,并精心编撰的散文类作品。这些散文类作品,力求用简明流畅的笔触、诚挚深切的人文情怀,追溯历史情 景,解析文化理念,重现庄重典礼,挖掘人物故事,将理性思考与感性抒发融入字字句句,贴近大众文化需求和北京情愫。

    “两站一库”均以北京文化专题为中心整合和展示资源。课题组按照从城市地理空间、有形物质文化到城市生活方式、礼仪习惯、艺术审美与思想文化等方向展开,解析 北京城市历史文化专题,以人物为中心,贴近大众文化需求。目前设置的文化专题包括:地理空间、宫殿、坛庙、城门城墙、衙署、水道·交通、王府、园林、商业 街和老字号、名人故居、胡同·四合院、会馆、寺观、长城、陵寝、教育、文献典藏、方言、艺术、民生习俗、思想·制度·史事、人物传记22个大类。大类之下 再细分二级甚至三级子目录,如坛庙类下分为祭坛和祠庙,祭坛下设天坛、社稷坛、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天神坛、地祇坛、先蚕坛等。通过文化专题解析以 及彼此联系的构建,生成网络和数据库中关联的数字记忆空间,从而为人们了解北京城市文化起到导引和一览全貌的作用。

    项目特点与价值

    “北京记忆”项目面向大众传播北京文化,通过构建前台后库,以丰富、翔实的专业文献资料库支撑界面友好的可视化网页,展现北京城市建设历史纵向画廊和横向风物 人情、精神文化生活。项目具有面向大众、资源整合、衍生性和互动性等诸多特点,是数字时代提升北京文化建设品质和多样性的重要文化工程。

    “北京记忆”项目不仅利用数据库和多媒体技术将不同类型的记忆媒介聚合在一起,还通过对北京城市文化的深入解读,运用人文学科分析方法和工具,以专题为中心深 度整合和科学组织不同类型的文化资源,建立最大最全的北京城市历史文化资源数据库,多维审视和探索北京文化的线索和脉络,为北京文化建设提供数据、信息与 知识支持。

    “北京记忆”数字资源平台融合北京城市文化基础资源、信息服务与创意产品为一体,囊括了文化发展的多个维度,满足北京居民、海内外北京城市文化爱好者、研究者多样的文化需求。

    数字记忆摆脱了单一媒介的局限,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实现多媒体资源的整合,通过可视化方式甚至利用三维虚拟技术,以可感知的方式展示出来,网络与移动互联网技术提供了互动与实时共享。

    北京文化异彩纷呈。我们读过老北京的声色文字,体悟过北京春夏秋冬光影色彩和京腔京韵。在数字记忆的空间中,这样的光影声色更加丰富、多维和具象。在这座记忆之城里,我们都是建设者,一起感悟和秉承古都大气磅礴、多元并包的精神魅力和人文价值理念。

    (本文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副教授、人文北京研究中心成员)